农学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课程思政】植物保护学科:利用课堂培育学生的兴农理想

发布日期:2020-03-04 01:22:49    作者:     点击:

通讯社讯(通讯员 谭亮魁 万钰)新时代,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重要。作为一个农科学院,要思考如何利用专业课课堂,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科的老师们充分发挥课堂阵地的育人效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尝试从灵魂深处唤醒学生的使命感,立志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更多“学农、爱农、兴农”的高素质人才。

启迪学生的“学农兴趣”

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前置课程,《生物化学》是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便于将来系统学习各科知识的前提。为帮助学生打开生命科学领域的大门,尹军良博士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始终将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在课堂教学中,尹老师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生命科学知识”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从“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的发展,说明我国综合实力高速增长离不开生命科学的贡献;将“生物化学知识”与“学科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对应起来,使书本上枯燥乏味的理论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将“基础知识”与“科研前沿”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坚定了为国家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信心。

方守国教授是从事“禽冠状病毒研究”的著名专家,在“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以及病毒宿主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为研究生讲授《分子病毒学》时,方教授深知“满堂灌”的方式有害无利。他引导学生了解病毒爆发背后的真实原因,使其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感,从而充分认识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农研31701班硕士研究生向谈婷回忆道:“用‘苦心孤诣’这个词形容方老师非常贴切,他常常说,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们所肩负的使命无比艰巨,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掌握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每逢课题组组会交流,方老师都要求我们跟踪以SARSMERS为代表的冠状病毒研究成果,并了解诸如艾滋、埃博拉等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病毒,以此来拓宽专业知识,提升科研水平。”正是因为人类有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导致了原本存在于野生动物但并不感染人的病毒发生跨物种传播,造成人类流行性病毒传染病的发生与肆虐。方教授的引导,使同学们领悟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每个人用实际行动维护。

李传仁教授是“湖北省德育先进个人,在为硕士研究生讲授《高级昆虫分类学》时,始终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李教授以昆虫防治为例,从血缘关系相近的昆虫常具有共性行为谈起,教导大家当害虫入侵或原有次要害虫演替为主要害虫时,可查询近缘已知种的行为和发生规律,设计新害虫的研究方案和防治技术,遵循矛盾论观点,不能机械看待昆虫的发生和种群发展。李教授在课堂上的观点,引起了研究生的共鸣,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问及对吴清来老师的印象,农学院的学生这样评价:“亲切随和,学识渊博,课堂上不仅将专业知识娓娓道来,更能结合国家大政方针、社会发展趋势、青年学子特点,为同学们打开另一片新天地。”吴清来博士主讲《农药分子设计》《农药合成》《有机波谱分析》等课程。课堂上,他总是将“理论与实践”“信任与沟通”摆在第一位,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以考研深造为例,他常常从“我为什么选择考研”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再结合社会现状、行业需求、个人兴趣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心中的目标。吴老师感慨:“我在企业工作了12年又决定重回高校任教,相对丰富的社会阅历,使我更加愿意和学生以朋友相处,生硬地传授知识并不能长久地镌刻于学生心底,而用贴近现实的语言感染他们,真诚地传递对世界、国家、社会的正面看法,才更能让同学们理解和接受。”

在讲授《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时,杨玉婷博士认真查阅资料备课,希望能够把所学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课前,她要求学生自主预习,有不懂的问题随时提出;课中,她循循善诱,亲切互动,不断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课后,她反思教学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常言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衷心地希望,农学院的孩子们能享受课堂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爱农情怀”

“许多学生对‘植物保护专业’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研究昆虫的浅显维度,而没有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植保人’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从内心激荡起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热爱与责任感。我深知,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单纯地传授专业知识,对‘教书育人’这一崇高理想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刘梅柯博士一直思索着如何更好地讲授《普通昆虫学》这门专业必修课?开学第一课,刘老师总是先尝试带领同学们了解品目繁多的昆虫,从美丽可供观赏的蝴蝶,到带给人类巨大经济收益的蜜蜂、蚕等,再到农田里破坏庄稼的蚜虫等各种害虫……刘老师先完成丰富的视觉冲击及知识洗礼,再联系实际,为同学们详细讲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并研究昆虫,不仅是为了有效保护益虫,更是为了用健康、高效的方法防治害虫!”植保卓31701班张娜同学说:“刘老师的点拨,使我们明白了,眼下努力学习是为了未来勇于担当,只有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农科大学生,将来扎根祖国大地,服务农业、造福人类!”

2F969

王福莲博士一直以渊博的学识、温柔的气质,深受农学院师生的喜爱和尊重。在负责研究生《入侵生物学》、本科生《农业昆虫学》教学期间,她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刻苦精神兼备、外在自信与内在坚韧并存、竞争思想与协作观念共融”的品格。以“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为平台,王老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同完成既定任务,使其充分体会到了团队内外“合作”与“竞争”相互依存的奇妙关系。王老师也十分注重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帮助每位学生点燃自信,树立人生目标。她始终认为,除了夯实专业基础,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才是国家和社会的真正所需。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王老师会讲解有害生物肆虐的严峻形势,并分析我国农业尚存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学术前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投身有害生物治理的事业中。

如何有效地解决“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长期以来“两张皮”的问题?张长青教授独具匠心,在《植物保护概论》课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不生搬硬套,无空洞说教,实现了两者的无缝衔接。他带领同学们回顾学科发展史,介绍老一辈归国专家的科研成就,帮助大家坚定专业思想、树立爱国情怀。他以病虫害造成的“粮、棉、油”巨大经济损失为引线,启迪植物保护专业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担当,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护人。他讲述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领航下,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回馈社会,用自豪感、紧迫感、使命感激励自己奋勇前行。他阐释“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农业的技术输出,从“大国担当”的角度进行诠释,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全英文模式授课的《昆虫生理学》,在王香萍教授的心目中,绝不仅是以所谓的“洋气”方式讲授昆虫的生理结构与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术界对生理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与《分子生物学》《分子生态学》等其它学科的交叉也越来越多,对植物保护专业师生提出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课堂教学中,王教授注重将国际上有关《昆虫生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传递给大家。她注意到,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已经做出许多卓越贡献。王教授鼓励同学们要相信中国科学家的力量,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去钻研所学专业,培养自己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将所学转化为所用。

坚定学生的“兴农理想”

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不断加强绿色农药人才的培养?农学院院长、农药学专家李俊凯教授在“课程思政”中给出了答案。

“国家一方面禁用高毒化学,先后出台化学农药‘零增长行动’和‘负增长计划’,另一方面提出了减量增效的全国性重点研发项目,大力倡导高效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这是李俊凯教授在研究生课程《新农药研究与开发》绪论部分的重要阐述。“我国是重要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药使用技术正严重影响着世界农药发展方向。国家制定这一策略,既是对全球生态治理的高度负责,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课堂上,李教授循循善诱,悉心教导学生。实践中,李教授带领研究生在基础研究领域加强了天然源农药的研究,开创性地利用植物自身的传导系统引导高效生物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同时,积极参与国家相关项目,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农药减施增效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受欢迎”的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农药残留问题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方面。李教授以《农药分析与残留检测》课程教学为阵地,结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实际,瞄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同时结合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同学们掌握残留检测技术,并结合目前国家在该领域急需人才的实际情况,动员学生积极就业。

植物保护学科带头人王文凯教授多年领衔《作物保护学专题》(博士研究生课程)和《植物保护学科前沿》(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团队,带领专家教授将“学农爱农、献身三农”和“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中。从“植物保护的学科地位”到“植物保护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王教授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植物保护工作在现代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广大研究生坚定“专业自信”,用“绿色植保、科技植保、现代植保”的新理念武装头脑,练就过硬专业本领,为建设美好家园、绿水青山、美丽中国做贡献。

“中国不仅是农业大国,更是种植业大国,粮、棉、油、糖、果、菜、茶等作物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前列,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课堂上,王教授非常重视“国情教育”,引导研究生知悉,植物保护工作者的使命就是“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农业贸易安全”,致力于推动中国农业顺应“绿色消费、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方向高速发展。

“中国生态条件复杂、耕作制度多样,有害生物多发、频发、重发……”教学中,王教授善用数据帮助学生领会植物保护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植保人”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也无上光荣;引导学生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的号召,与时俱进、革新理念、创新发展,学好过硬专业本领。

在讲授《普通昆虫学》时,谢广林博士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适时融入时政知识和益智故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人文素养。讲到形态学部分,尤其是阐释昆虫体壁、触角、口器与害虫防治关系时,谢博士结合“科学用药”,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启迪学生自觉保护好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而在分类学部分,谢老师为帮助学生理解昆虫多样性内涵,会发散式思维,结合“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讲解国家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及其内涵;在标本采集部分,谢老师通过生动讲述蒋书楠、周尧等老一辈分类学家“手磨昆虫针”“高粱杆拼成软木板”的故事,激励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服务“三农”,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踏实走好人生每一步,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 万钰)

新闻来源:长大新闻网 http://news.yangtzeu.edu.cn/info/1002/25012.htm